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皮类 > 苦楝皮
编号:222251
苦楝皮 Kulianpi
http://www.100md.com 浙江中医学院
     本品为常用中药。商品为楝科植物楝树或川楝树的干皮及根茎。

    

[历史]



    楝实,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下品。实与皮的药材基原相同。《证类本草》载,在某些验方中,用楝皮治蛔虫、瘾疹、蚘虫等症。根据《证类本草》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楝的附图,可认为古时所用楝皮即楝科植物楝树或川楝的皮,与现今苦楝皮的植物来源一致。

    

[原植物]



    1.苦楝

    Melia agedarach L.;
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苦楝Melia agedarach L.

    1. 花序枝 2.果枝 3.花 4.合生花丝及花粉囊 5.雌蕊 6.子房纵切面 7.子房横切面

    2.川楝

    Melia toosendan Sieb. et Zucc.--楝科Meliaceae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落叶乔木,高可达10m以上。树皮灰褐色,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。叶互生,2回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5~11片,窄卵形或卵形,长4~7cm,宽2~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两侧常不对称,全缘或少有疏锯齿,幼时两面被浓密黄色星状毛,成长后,仅主脉及叶面常有小疏毛。圆锥花序腋生,花淡紫色或紫色,花萼5~6,花瓣5~6,雄蕊为花瓣的2倍,花丝连合成筒;子房上位,瓶状,6~8室。核果椭圆形或近球形,长1.5~3cm,直径1.7~2.3cm,黄色或黄棕色,内果皮坚硬木质,通常具6~8棱。种子扁平,长椭圆形,长约1cm,黑色。花期3~4月,果期9~11月。

    生于平坝及丘陵地带或栽培。

    分布于河南、甘肃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省。

    

[采制]



    春、秋二季剥取皮,晒干或除去粗皮,晒干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

[药材及产销]



    苦楝皮Cortex Meliae 主产于四川达县、巴县,湖北恩施、宜昌、孝感,安徽芫湖、蚌埠、六安,江苏南京,河南新乡,贵州安顺、平坝、镇宇。以四川产量大,销全国;此外,陕西、山东、云南、甘肃等地亦有生产。

    

[化学成份]



    楝树皮中含有苦楝素,即川楝素(toosendanin)、苦楝酮(kulinone)、苦楝内酯(kulactone)、苦洛内酯(kulolactone)及苦楝子三醇(meliantriol)。另有β-谷甾醇、正十三烷及水溶性成分。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楝树木材中含印楝波林A(nimbolin A)、印楝波林B(nimbolin B)、梣皮酮(fraxinellone)及葛杜宁(gedunin)。

    川楝皮中含有川楝素、山柰酚、树酯、鞣质。

    据报道,川楝皮驱虫有效成分为川楝素,其含量因采收季节不同而有差异,经测定干皮内含量春季(2~4月)0.27%~0.29%,夏季(6~7月)0.23%~0.25,秋季(8~10月)0.24%~0.27%,冬季(11~12月)0.30%~0.32%,以冬季含量最高。

    

[药材鉴别]
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性状鉴别

    楝树和川楝树的药材性状特征极相似,难以区分。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1. 干皮:稍呈槽状,少数呈卷筒状,厚2~6mm。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粗糙,有纵裂纹及细的横纹,可见横向皮孔,老皮的皮孔少而不明显;幼皮平坦,皮孔多而明显。除去粗皮者淡黄色,内表面黄白色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呈层片状,可剥离为十数层薄层。无臭,味苦。

    2. 根皮:全形狭长,呈不规则条块状、卷筒状、槽状,厚2~3mm,木栓层常为鳞片状,剥落后呈砖红色。余同干皮。

    以皮厚、条大、去栓皮后呈黄色、富纤维者为佳。显微鉴别

    干皮(厚约3mm)的横切面:外侧有3~4条木栓组织层带。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皮部。老皮多已不见皮层。韧皮部有切向延长的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层;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;方晶直径6~31μm,纤维壁厚,木化。初生射线喇叭形开口处的细胞常含有草酸钙簇晶。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,圆形、类圆形或卵圆形,单粒或由2~3个分粒组成的复粒,直径3~12μm。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苦楝皮横切面简图(×20)

    粉末:棕色。⑴纤维较多,成束,常碎断。纤维直径14~30μm,壁极厚,胞腔线形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中常含方晶,形成晶鞘纤维。⑵草酸钙结晶,方晶直径6~31μm;簇晶直径10~40μm。⑶淀粉粒圆形、类圆形或卵圆形,单粒或由2~5分粒组成的复粒,直径3~12μm。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苦楝皮粉末图(×417)

    1.晶鞘纤维 2.草酸钙结晶 3.淀粉粒

    理化鉴别

    1. 取楝树皮和川楝树皮各1g,加乙醚10ml,浸渍2小时,并时时振摇,滤过。取滤液各1ml,挥干后,滴加对-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(1:1)试液数滴,均显紫红色。(检查三萜类)

    2. 分别取上述滤液1滴,点于滤纸上,在紫外光灯(254nm)下观察,川楝树皮斑点显紫色荧光,楝树皮显粉红色荧光。

    3. 薄层层析。样品制备:取本品的两种生药粉末各1g,加乙醚10ml,浸泡过液,滤过,滤液浓缩至1ml,供点样用。吸附剂:硅胶G(黄岩)铺板,自然干燥。展开剂:苯-氯仿-丙酮(21:21:1),展距:12cm。显色剂:5%磷钼酸试液,喷后,在80℃加热约5分钟显蓝色斑点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苦楝皮的薄层层析图谱

    川楝皮 2. 苦楝皮

    

[性味及功效]



    味苦,性寒;有小毒。有清热、燥湿、杀虫的功能。用于蛔虫病、钩虫病、蛲虫病、阴道滴虫病、风疹、疥癣等。用量4.5~9g。

    

[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]



    1. 驱虫作用:体外猪蛔实验,川楝素能使蛔虫明显兴奋,自发运动加强,出现间歇性剧烈收缩,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,失去附着能力,因肠蠕动作用排出体外。

    2. 抗菌作用:苦楝皮水浸剂(1:4),在试管中对堇色毛癣菌、星形奴卡氏菌、许蓝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3. 对致死量肉毒中毒及B型肉毒中毒的小鼠有保护作用。

    4. 毒性:动物实验表明,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,给大鼠灌胃(20~40mg/kg),能使胃粘膜发生水肿、炎症、脓肿与溃疡。又口服大剂量苦楝素后,能引起严重急性中毒。胃溃疡患者慎用。

    川楝素作用慢而持久,有一定蓄积性,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比山道年小3.3倍。

    临床用于驱除蛔虫,使用煎剂或糖浆,驱虫率可达75%以上,不服泻药,一般排虫可维持3~4天,48小时内排虫最多。

    

[附注]


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, 百拇医药